<button id="z4hhv"></button>
  • <button id="z4hhv"></button>
    1. <tbody id="z4hhv"></tbody>
    2. 您的位置: 西藏統一戰線 > 政策文件 > 正文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

      發布時間: 2017-04-26 09:59:54來源: 中央統戰部網站
      打印
      T+
      T-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同我國多民族的國情相結合,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實踐證明,黨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確和成功的。這些政策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七大進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平等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石,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更好地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的管理。

        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聯合的關系。民族團結要求在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基礎上,維護和促進各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的團結,各民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國家的發展繁榮,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主線,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攜手共進,才能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形成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

        互助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保障,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優勢互補,才能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各民族只有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才能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整體優勢和創造活力,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保障各民族平等權利方面,采取了各種政策措施:

        1.憲法明確規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2.消除、更改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對少數民族帶有歧視、侮辱性的地名、族名和其他歷史遺跡。

        3.成功地進行了民族識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究竟有多少少數民族,并不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全面貫徹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從1953年起,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考察工作,辨別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識別考察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出發,按照科學認定與本民族意愿相結合的原則,只要具有構成單一民族條件的,不管其社會發展水平如何,不論其居住區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認定為一個民族。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到1954年,中國政府確認了38個民族;到1964年,中國政府又確認了15個民族。加上1965年確認的珞巴族、1979年確認的基諾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被正式確認并公布。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使許多不被舊中國的統治者承認的少數民族獲得了應有的承認,并與中國其他民族一樣享有平等權利。

        4.國家法律保障各民族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5.各民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我國56個民族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員。11屆全國人大少數民族代表411人,占代表總數的13.76%,比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8.41%高出5.35%。每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100萬以上人口的少數民族都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要堅持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明確規定: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由于歷史上的遺毒,由于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社會矛盾的復雜性,由于國際上各種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兩種民族主義在我國仍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是,需要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兩種民族主義的表現一般來說都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對出現的問題應當采取慎重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屬于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不要輕易扣民族主義的帽子。這個方面,我們有過深刻的教訓,必須注意吸取。對于反對民族主義,爭取民族團結問題,早在1950年鄧小平就指出,漢族同志在這個方面要主動多承擔責任。他說:只要一拋棄大民族主義,就可以換得少數民族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不能首先要求少數民族取消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應當首先老老實實取消大民族主義。兩個主義一取消,團結就出現了。

        同時,國家還在全體公民中廣泛開展各民族大團結的宣傳和教育。在文藝作品、影視作品、新聞報道、學術研究中都大力倡導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特別是反對大民族主義。為防止和杜絕意識形態領域的大民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的出現,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機構專門就嚴禁在新聞出版和文藝作品中出現損害民族團結內容等事項作出了規定。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多次舉行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對維護各民族平等權利、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共同進步繁榮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1988年,我國政府在全國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基礎上,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有565個先進集體、601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先后于1994、1999、2005年及2009年,召開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通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激勵先進,弘揚正氣,使民族團結成為強大的社會輿論和良好的社會風尚,不僅推動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而且對維護少數民族地區和整個國家的穩定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即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解放的蒙古族地區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政府開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195510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958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58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65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截至目前,我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

        鑒于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域較小、人口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憲法》規定通過設立民族鄉的辦法,使這些少數民族也能行使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以保障民族鄉制度的實施。截至2003年底,中國在相當于鄉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173個民族鄉。11個因人口較少且聚居區域較小而沒有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中,有9個建有民族鄉。

        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主要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存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近代以來在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基礎;各民族錯居雜處、相互共存的狀況,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現實基礎,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之間資源條件和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經濟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早在1952年,我國政府就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對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機關的組成、自治機關的自治權利等重要問題作出明確規定。1984531日,在總結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經驗的基礎上,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并決定自同年101日起正式實施。2001年,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一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和體現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意愿的基礎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進行了修改,使這一法律更加完善。

        《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它規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關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間關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執行該項法律。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其建立和組織均依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原則,但又有別于一般地方國家機關。根據法律規定,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應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自治地方人大常委會應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組成人員應盡量配備少數民族人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行使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行使自治權利。自治機關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有權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上級國家機關批準,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很重要的是自主管理和安排地方性的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權利。為此,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在國家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結合,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的結合。它的特點和優點是把國家的集中統一與民族的自主平等結合起來;把黨和國家的總的方針政策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國家的發展與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一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強大生命力。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

        三、大力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干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干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干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干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使少數民族干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占有適當比例?,F在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已近300萬人,包括行政、經濟、科技、教育、文生等各方面人才和管理人員,這是一支既堅持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又能密切聯系本民族群眾的宏大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他們在從中央到地方和基層的各種崗位上辛勤工作,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對各民族的社會進步,對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積極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并動員和組織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實行了一系列特殊的優惠政策,并且要求做到“四個結合”,即要把國家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與少數民族的自力更生相結合;把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開發與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發展繁榮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具體利益相結合;把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沿海地區和內地經濟發達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優勢相結合;把經濟開發與智力開發相結合。特別是近年來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多種措施和途徑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五、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各民族的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發展民族地區的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舉辦寄宿制中小學,實行定向招生,在招生中對少數民族學生給予特殊照顧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采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藥衛生機構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傳統醫學,根據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和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提高民族身體素質等。這些政策措施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的科教文化和衛生事業的面貌。

        六、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人員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建立專門的民族語文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民族語文專門人才,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改進或改革文字,推進少數民族語文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

        目前,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外,其余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8種文字,其中壯、布依、苗、納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頗(載佤文系)、土等12個民族使用的16種文字是由政府幫助創制或改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公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在我國,無論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領域,還是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都得到廣泛使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重要會議和全國或地區性重大活動,都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民族語言文字的文件或語言翻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都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文字。在教育領域,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依照法律規定,決定本地方的教育規劃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用語。少數民族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目前中國用17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近百種報紙,用11種少數民族文字出版73種雜志。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地方臺用16種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廣播,地、州、縣電臺或廣播站使用當地語言廣播的達20多種。用少數民族語言攝制的故事片達3410部(集)、譯制各類影片達10430部(集)。到1998年,全國36家民族類出版社用23種民族文字出版各類圖書4100多種,印數達5300多萬冊。

        在尊重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黨和政府提倡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干部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干部群眾要學習和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漢字。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我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是尊重少數民族,是民族平等的體現,對民族團結有重要意義。

        我國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體現在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民族和宗教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但民族問題又往往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所以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又和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聯系在一起。黨和國家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能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教或不信教,信這種或信那種教的,都要互相尊重,和平相處,這是保持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八、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

        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我國56個民族結成了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國家利益代表著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保持社會穩定,對于我們偉大祖國的進一步發展繁榮,對于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樂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民族的一切成就,就是在維護國家統一、穩定的前提下取得的。今后我國各民族要實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也必須依靠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在共同團結奮斗的歷史歲月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各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偉大的民族精神深深扎根在各族人民心中,成為推動事業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

        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關心和支持,形成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整個社會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擺上議事日程,制定行動計劃,采取有效措施。要善于抓住機遇,以一些重大活動和重大事件為契機,不斷地掀起民族精神教育的熱潮。法制建設、各項經濟和社會政策,都要努力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有力保障。新聞媒體和大眾傳媒要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大力倡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樂于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先進文化,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同思想道德建設有機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成為全民族奮發前進的強大精神支柱。

      (責編: 吳桃)
      相關閱讀
      ?

      熱點關注更多>>

      領導論述更多>>

      理論園地更多>>

      相關鏈接更多>>

      两根硕大一起挤进小紧h共妻,中国人xxxxbbbb国产,在线免播放器高清观看,99国产强伦姧在线看rape
      <button id="z4hhv"></button>
    3. <button id="z4hhv"></button>
      1. <tbody id="z4hhv"></tbody>